106-110年度畢業生論文
| 
			 畢業學年度  | 
			
			 學制  | 
			
			 姓名  | 
			
			 題目  | 
			
			 指導教授  | 
			
			 備註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劉易安  | 
			
			 天地無限《第四名被害者》及其電視劇《誰是被害者》改編研究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王倩慧  | 
			
			 實踐愛生哲學──阿澍與他的農場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代替論文:作品連同書面報告(藝術類)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黃詠琳  | 
			
			 起跑線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代替論文:專業實務報告(專業實務類)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蔡詠絮  | 
			
			 路  | 
			
			 陳允元  | 
			
			 代替論文:專業實務報告(專業實務類)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葉亭君  | 
			
			 謝霜天《梅村心曲》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瑞益  | 
			
			 日治時期臺灣戀愛結婚與國家論的接點 ——以小說和報刊論述為觀察中心(1937-1945)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
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吳雨蓁  | 
			
			 國小閩南語教材俗諺及課文與主題之關係研究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鄧宇涵  | 
			
			 《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》互文性書寫與隱喻研究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10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黃靖雅  | 
			
			 從歷史文獻及心理空間理論探究楊青矗《工廠女兒圈》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宋宜蓁  | 
			
			 出聲做生理:台灣沿街叫賣聲之研究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胡家銘  | 
			
			 戰後台灣社會的日本幻影—以軍歌傳唱的演變為中心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胡春生  | 
			
			 黃敬的生活相關地名及其詩作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素玲  | 
			
			 媒體人駱文森的政治關懷與文化認同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張麗珍  | 
			
			 宜蘭三星客家移民拓墾 —以新竹關西張慶飛家族為中心—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邱胤翔  | 
			
			 金門後浦邱良功家族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黃成業  | 
			
			 臺北鴻儒堂書店發展史(1936-2018)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廖有仁  | 
			
			 臺北崁頂永義宮的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楊士萱  | 
			
			 畢璞小說(1956-1997)主題與特色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文芬  | 
			
			 陳美珠與陳寶貴雙人唸歌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徐秀英  | 
			
			 客語新文學得獎作品的敘事分析(2005-2019)  | 
			
			 黃菊芳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9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黃耀庭  | 
			
			 台語─阿美族語兩語互借詞的調查佮語音分析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杜明玲  | 
			
			 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 ——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 (1908 – 2008)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楊庭宜  | 
			
			 《今生緣》和《離開同方》的眷村媽媽研究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葉嘉芸  | 
			
			 台灣宴席菜色文化研究 ──從歌仔冊為主要探索對象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廖素蓮  | 
			
			 清領時期噶瑪蘭碑碣的權力運作之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姜翔軒  | 
			
			 清代北臺灣砲台配置之研究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蔡瀚儀  | 
			
			 台灣文化中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價值判斷 ---從歌仔冊《破天羅地網陣戶蠅蚊子大戰歌》探析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進發  | 
			
			 唐詩入聲在閩南語和國語讀法之比較  | 
			
			 周美慧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余俊宏  | 
			
			 十九世紀台灣民間借貸之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郭怡君  | 
			
			 眾聲喧嘩的後鄉土——《邦查女孩》中的多元文化想像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
  | 
			
			 林欽傑  | 
			
			 馬與人交會的臺灣史——以輸入馬的風土馴化與利用層面為中心(1630-1945)  | 
			
			 蔡蕙頻  | 
			
			 
  | 
		|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余惠琴  | 
			
			 平路散文中的生命書寫  | 
			
			 應鳳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吳美麗  | 
			
			 人文紀錄片的藏傳佛教敘事: 以林麗芳《心子》、《朝聖者》與《尊瑪尊瑪》為例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8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林美滿  | 
			
			 1990以降親情散文母親形象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莊昆憲  | 
			
			 論小說《戲金戲土》與電視劇《阿不拉的三個女人》改編研究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李宜哲  | 
			
			 面對死亡而生 --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死亡哲學分析--  | 
			
			 李筱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黃惠蘭  | 
			
			 台灣商戰小說之歷史類型研究─―以《水神》ヽ 《幸福之葉》ヽ《邊境台商》為例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邱心怡  | 
			
			 威權體制下台灣電視競爭型態之研究:以娛樂節目製播演變為中心(1969~1975)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明正  | 
			
			 日治時期新店沿山地區的山林開發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呂靜怡  | 
			
			 中永和瓦磘溝運用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林威辰  | 
			
			 雲林北港舖會與祭儀文化之探討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蕭安惠  | 
			
			 西螺地方歷史意象之形塑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李子嘉  | 
			
			 鄭丰武俠小說女性展現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林士傑  | 
			
			 台南百貨業的變遷(1930~1990年代)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林千鈺  | 
			
			 歐陽子與叢甦小說中的女性主體意識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邱奕芸  | 
			
			 小說與歷史的對話──以鍾肇政《川中島》、《戰火》為例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邱靖翔  | 
			
			 淡水街區外圍大庄、沙崙、油車口的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朱宥任  | 
			
			 《Hasai Uchina》散文集創作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劉晏婷  | 
			
			 《兒童的》雜誌與「臺灣書寫」(1986-2002)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温蔚茹  | 
			
			 九年國民教育研究: 以1968-1978師資組成問題為中心  | 
			
			 翁聖峯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李惠靜  | 
			
			 應變與制度變革:德翔臺北輪擱淺事件的研究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7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賴柏翰  | 
			
			 臺灣戰後文化場域中的《文星》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管仁健  | 
			
			 台灣戒嚴時代老兵「共妻」現象研究  | 
			
			 李筱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陳昱芯  | 
			
			 蘭陽女中之校史與校友生命史(1938-1968)  | 
			
			 何義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魏鈺慈  | 
			
			 基隆八斗子的漁民書寫───以王拓《金水嬸》與杜披雲《風雨海上人》為例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柯美伊  | 
			
			 移動到運動-台灣橄欖球員柯子彰生命歷程之研究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楊軒豪  | 
			
			 台灣當代文學中的東南亞家務移工與「家」的關係  | 
			
			 謝欣芩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林淑萍  | 
			
			 台灣日治時期「同文同種」關鍵詞研究--以《臺灣日日新報》與「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」為中心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柯懿芯  | 
			
			 記憶與認同──施叔青《風前塵埃》中的灣生書寫  | 
			
			 林淇瀁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侯建誌  | 
			
			 台南北門三寮灣東隆宮信仰與王船祭儀  | 
			
			 戴寶村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盧汝伶  | 
			
			 臺灣少年小說認同主題研究──以小魯文化出版品為論述對象  | 
			
			 翁聖峰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劉岡穎  | 
			
			 清代 臺灣 男風現象的分析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蘇詠瀅  | 
			
			 日帝軍國主義下臺灣兵在西伯利亞勞改口述歷史之研究-以臺籍日北兵賴興煬為例-  | 
			
			 楊孟哲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夏美芬  | 
			
			 清代彰化地區生理人之小型商業活動  | 
			
			 方真真  | 
			
			 
  | 
		
| 
			 106  | 
			
			 
  | 
			
			 蔡世仁  | 
			
			 1960年代美援文藝體制與台灣文壇關係研究  | 
			
			 應鳳凰  | 
			
			 
  | 
		
